
新聞動態
NEWS AND TRENDS
探秘零碳園區:下一個造富風口已悄然來臨
零碳園區,到底是啥?
零碳園區,就是在一定時間里,通過各種技術手段,把園區運營時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和掉,實現凈零排放的產業園區。打個比方,就像是一個園區在 “環保考試” 中,交出了碳排放為零的完美答卷 。 這里面還有個更小的概念,叫零碳工廠,指的是工廠在生產、經營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,按二氧化碳當量計算,達到綜合為零的狀態。簡單說,就是工廠生產做到了幾乎不產生碳排放。 要建成零碳園區,可沒那么簡單。它涉及能源結構優化,比如多使用太陽能、風能這些清潔能源,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;還要大規模應用清潔能源,像建設風力發電場、太陽能電站等。同時,綠色建筑也必不可少,從建筑的設計、材料選擇到施工,都要遵循環保理念,降低能耗。數字化管理也很關鍵,通過智能化系統實時監測和調控能源使用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還有碳交易,簡單理解就是把碳排放權當成一種商品進行買賣,鼓勵企業減少排放 。
為啥要搞零碳園區?
經濟轉型的必答題
產業園區可是咱國家經濟發展的 “頂梁柱” ,像各種工廠、企業聚集的園區,生產出大量的產品,創造了巨額的財富,支撐著經濟的快速發展。但同時,它也是碳排放的 “大戶”。過去很多產業園區,采用的是高耗能、高排放的發展模式,大量使用煤炭、石油這些傳統能源 ,生產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。?
在如今高質量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形勢下,這種模式已經走不通了。就好比一輛老舊、高油耗的汽車,不僅浪費能源,還污染環境,遲早要被淘汰。而零碳園區就像是一輛新能源汽車,通過新能源替代,利用太陽能、風能等清潔能源來滿足園區的能源需求;采用循環經濟模式,讓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,減少浪費;運用智能管理手段,精準控制能源的使用。這樣一來,就能大幅降低單位產值能耗,減少碳排放,推動產業經濟從只追求規模擴張,轉向注重質量躍升,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。
國際競爭的新賽道
如今,氣候變化對全球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,全球碳關稅壁壘正在加速形成。簡單來說,以后其他國家可能會對高碳排放產品征收高額關稅 ,這就相當于給產品設置了一道 “關卡”。未來幾十年,全球貿易和供應鏈都會被重塑,就像重新洗牌一樣。 咱們國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,要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。在這種情況下,綠色低碳就成了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途徑。
零碳園區生產的 “綠鋼”“零碳鋁” 等產品,因為碳排放低,甚至達到零排放,就像是拿到了一張暢行全球的 “綠色通行證” ,可以輕松突破貿易壁壘,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。而且,依托綠色生產要素,零碳園區還能成為構筑全新低碳產業集群的關鍵載體。比如我國越來越多的西部地區,有著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,像太陽能、水能、風能等。這些地區就可以利用這些優勢,創建綠色產業集群,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,實現后發趕超,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。
能源革命的必經路
近年來,新能源裝機占比不斷提升,像風力發電、太陽能發電的規模越來越大。但問題也隨之而來,新能源生產與消納出現了錯位現象。簡單講,就是能源生產出來了,但是沒辦法及時、有效地被利用,出現了 “產銷不對路” 的情況。比如有些地方風力發電發得多,但當地用不了這么多電,又沒辦法很好地輸送到其他地方,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費。
?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要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。零碳園區恰好能解決這個問題,它可以將能源生產與使用有機結合起來。在園區內,一邊利用當地的可再生能源進行發電,一邊讓園區內的企業直接使用這些綠色電力,促進綠電本地消納。同時,圍繞綠色能源的生產和使用,還能培育新工業體系,比如發展一些對能源清潔度要求高的高科技產業。這樣一來,就能助力 “雙碳” 目標達成,推動能源革命的順利進行,讓我們的能源結構更加合理、可持續 。
零碳園區建設進行得咋樣了?
零碳園區能帶來這么多好處,那現在建設得怎么樣了呢?其實,從頂層設計層面,國家一直在大力推動。2024 年 12 月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 “零碳園區” 概念,這就像是在零碳園區建設的道路上,吹響了一聲響亮的號角 。此后,工業和信息化部也明確表示,要探索推進零碳工廠、零碳工業園區建設。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,地方政府和企業紛紛響應。地方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和規劃,加大投入力度,就像各個地方都在積極準備,要在零碳園區建設這場比賽中大展身手。
很多地方都把零碳園區建設納入了政府工作報告,像是廣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地,都提出要建立或高質量建設零碳園區。 在政策的推動下,零碳園區已經從最初的 “概念熱”,逐步走向落地。就拿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來說,這里有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,它以 “風光氫儲” 技術為核心,構建了從綠電生產到零碳制造的閉環。就好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綠色能源小世界,自己生產綠色電力,還能把這些電力用到生產中,實現了零碳制造,為零碳新工業基地 “打樣” 。
?還有布局全球的動力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,已經建設了多家零碳工廠。比如廣東瑞慶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,通過切換能源結構、利用分布式光伏發電、使用綠色能源以及碳抵消等方式,獲得了國際認可機構 SGS 頒發的 PAS2060 碳中和認證證書,正式成為一家零碳工廠 。這些零碳園區和工廠的成功實踐,就像是一個個成功的案例,證明了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是可以共生共贏的,也讓大家看到了零碳園區的可行性和巨大潛力。
建設零碳園區難不難?
雖然零碳園區前景一片光明,但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挑戰。 技術瓶頸待突破 零碳園區的建設,需要大量先進技術來做支撐。比如說,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方面,像太陽能、風能發電,雖然這些能源很清潔,但是它們的發電效率還有提升空間,而且受天氣等自然因素影響大。
就拿太陽能來說,要是遇到陰天、雨天,發電就會受到影響。儲能技術也很關鍵,它能把多余的電能儲存起來,在能源供應不足的時候釋放使用 。可目前儲能技術存在成本高、穩定性差等問題。像常見的鋰電池儲能,成本就比較高,而且電池的使用壽命有限,還存在安全隱患。這些技術問題不解決,就會限制零碳園區的發展。
標準體系不健全
現在零碳園區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。不同地區、不同機構對于零碳園區的定義、建設要求和評價指標都存在差異。比如說,有的地方認為只要園區內部分企業實現零碳排放就算零碳園區,而有的地方則要求整個園區所有環節都要達到嚴格的零碳標準 。
這就導致許多地區對如何建設零碳園區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實施路徑,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入手,該達到什么樣的具體指標。而且,沒有統一的標準,也不利于對零碳園區進行有效的評估和監管,容易出現一些打著零碳園區旗號,實際卻沒有達到零碳標準的情況。
資金壓力較大
建設零碳園區和零碳工廠,前期需要大量的投資。一方面,要建設新能源設施,像風力發電場、太陽能電站等,這些設施的建設成本很高。另一方面,對園區內的企業進行綠色改造,引入先進的節能減排設備,也需要花費大量資金。
還有碳捕獲、碳封存等技術的應用,同樣需要巨額的投入。這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,是不小的經濟負擔。比如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園區,本來財政收入就有限,要拿出這么多資金來建設零碳園區,難度非常大。而且,零碳園區建設周期長,回報周期也長,這也讓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 。
怎么推進零碳園區建設?
加大技術研發投入
要想順利推進零碳園區建設,首先得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 。政府和企業要加大對新能源、儲能、碳捕集等技術的研發投入。比如說,在新能源方面,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,研發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板、風力發電機,提高太陽能、風能的發電效率,讓它們能發更多的電。
在儲能技術上,加大研發力度,突破現有技術瓶頸,研發出成本更低、穩定性更好的儲能設備,像新型的固態電池,要是能研發成功并廣泛應用,就能更好地儲存多余的電能 。還有碳捕集技術,通過研發更先進的碳捕集設備和工藝,把工業生產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、收集起來,進行儲存或再利用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。只有技術突破了,零碳園區建設才有堅實的技術保障 。
完善標準體系
其次,要加快制定各級零碳園區建設標準。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牽頭,組織專家、學者和企業代表,共同制定統一的零碳園區建設標準,明確碳排放核算方法和評價指標 。比如,規定一個具體的碳排放核算公式,讓所有園區在計算碳排放時都有統一的依據;制定詳細的評價指標,像能源利用效率要達到多少,可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多少等 。有了統一標準,各個地區在建設零碳園區時就有了清晰的方向,知道該怎么做,也方便對零碳園區進行評估和監管,避免出現建設不規范的情況 。
加強政策支持
最后,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。政府要加強對零碳園區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 。在財政補貼方面,設立專項補貼資金,對建設零碳園區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,比如對新建的新能源設施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,降低企業建設成本 。在稅收優惠上,對入駐零碳園區的企業,給予稅收減免,像企業所得稅可以實行 “三免兩減半” 政策,前三年免征,后兩年減半征收 ,提高企業參與零碳園區建設的積極性。
同時,還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零碳園區建設,通過 PPP(公私合營)模式,讓社會資本參與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,緩解政府和企業的資金壓力,共同推動零碳園區建設 。
零碳園區的未來充滿希望
零碳園區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。它是經濟轉型的關鍵舉措,能讓產業園區擺脫高耗能、高排放的舊模式,走向綠色、低碳、高質量發展的新道路,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。
在國際競爭中,零碳園區生產的綠色產品就像一張張 “綠色通行證”,助力我國制造業突破綠色貿易壁壘,提升國際競爭力,還能推動新興低碳產業集群的發展。從能源角度看,零碳園區有效解決了新能源生產與消納的錯位問題,促進能源革命,讓能源結構更加合理,保障能源的可持續供應。?
雖然目前零碳園區建設還面臨著技術、標準、資金等方面的挑戰,但只要我們加大技術研發投入,突破技術瓶頸;加快完善標準體系,明確建設方向;加強政策支持,吸引各方力量參與,就一定能克服困難。當越來越多的零碳園區建成,從一個個 “盆景” 連成一片片 “森林”,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必將更加青綠盎然。
未來,零碳園區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,帶動各行業朝著綠色、低碳方向轉型升級,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,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展現中國擔當,貢獻中國力量 。
零碳園區,就是在一定時間里,通過各種技術手段,把園區運營時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和掉,實現凈零排放的產業園區。打個比方,就像是一個園區在 “環保考試” 中,交出了碳排放為零的完美答卷 。 這里面還有個更小的概念,叫零碳工廠,指的是工廠在生產、經營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,按二氧化碳當量計算,達到綜合為零的狀態。簡單說,就是工廠生產做到了幾乎不產生碳排放。 要建成零碳園區,可沒那么簡單。它涉及能源結構優化,比如多使用太陽能、風能這些清潔能源,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;還要大規模應用清潔能源,像建設風力發電場、太陽能電站等。同時,綠色建筑也必不可少,從建筑的設計、材料選擇到施工,都要遵循環保理念,降低能耗。數字化管理也很關鍵,通過智能化系統實時監測和調控能源使用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還有碳交易,簡單理解就是把碳排放權當成一種商品進行買賣,鼓勵企業減少排放 。

為啥要搞零碳園區?
經濟轉型的必答題
產業園區可是咱國家經濟發展的 “頂梁柱” ,像各種工廠、企業聚集的園區,生產出大量的產品,創造了巨額的財富,支撐著經濟的快速發展。但同時,它也是碳排放的 “大戶”。過去很多產業園區,采用的是高耗能、高排放的發展模式,大量使用煤炭、石油這些傳統能源 ,生產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。?
在如今高質量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形勢下,這種模式已經走不通了。就好比一輛老舊、高油耗的汽車,不僅浪費能源,還污染環境,遲早要被淘汰。而零碳園區就像是一輛新能源汽車,通過新能源替代,利用太陽能、風能等清潔能源來滿足園區的能源需求;采用循環經濟模式,讓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,減少浪費;運用智能管理手段,精準控制能源的使用。這樣一來,就能大幅降低單位產值能耗,減少碳排放,推動產業經濟從只追求規模擴張,轉向注重質量躍升,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。

國際競爭的新賽道
如今,氣候變化對全球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,全球碳關稅壁壘正在加速形成。簡單來說,以后其他國家可能會對高碳排放產品征收高額關稅 ,這就相當于給產品設置了一道 “關卡”。未來幾十年,全球貿易和供應鏈都會被重塑,就像重新洗牌一樣。 咱們國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,要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。在這種情況下,綠色低碳就成了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途徑。
零碳園區生產的 “綠鋼”“零碳鋁” 等產品,因為碳排放低,甚至達到零排放,就像是拿到了一張暢行全球的 “綠色通行證” ,可以輕松突破貿易壁壘,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爭力。而且,依托綠色生產要素,零碳園區還能成為構筑全新低碳產業集群的關鍵載體。比如我國越來越多的西部地區,有著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,像太陽能、水能、風能等。這些地區就可以利用這些優勢,創建綠色產業集群,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,實現后發趕超,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。

能源革命的必經路
近年來,新能源裝機占比不斷提升,像風力發電、太陽能發電的規模越來越大。但問題也隨之而來,新能源生產與消納出現了錯位現象。簡單講,就是能源生產出來了,但是沒辦法及時、有效地被利用,出現了 “產銷不對路” 的情況。比如有些地方風力發電發得多,但當地用不了這么多電,又沒辦法很好地輸送到其他地方,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費。
?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要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。零碳園區恰好能解決這個問題,它可以將能源生產與使用有機結合起來。在園區內,一邊利用當地的可再生能源進行發電,一邊讓園區內的企業直接使用這些綠色電力,促進綠電本地消納。同時,圍繞綠色能源的生產和使用,還能培育新工業體系,比如發展一些對能源清潔度要求高的高科技產業。這樣一來,就能助力 “雙碳” 目標達成,推動能源革命的順利進行,讓我們的能源結構更加合理、可持續 。
零碳園區建設進行得咋樣了?
零碳園區能帶來這么多好處,那現在建設得怎么樣了呢?其實,從頂層設計層面,國家一直在大力推動。2024 年 12 月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 “零碳園區” 概念,這就像是在零碳園區建設的道路上,吹響了一聲響亮的號角 。此后,工業和信息化部也明確表示,要探索推進零碳工廠、零碳工業園區建設。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,地方政府和企業紛紛響應。地方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和規劃,加大投入力度,就像各個地方都在積極準備,要在零碳園區建設這場比賽中大展身手。

很多地方都把零碳園區建設納入了政府工作報告,像是廣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地,都提出要建立或高質量建設零碳園區。 在政策的推動下,零碳園區已經從最初的 “概念熱”,逐步走向落地。就拿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來說,這里有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,它以 “風光氫儲” 技術為核心,構建了從綠電生產到零碳制造的閉環。就好像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綠色能源小世界,自己生產綠色電力,還能把這些電力用到生產中,實現了零碳制造,為零碳新工業基地 “打樣” 。
?還有布局全球的動力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,已經建設了多家零碳工廠。比如廣東瑞慶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,通過切換能源結構、利用分布式光伏發電、使用綠色能源以及碳抵消等方式,獲得了國際認可機構 SGS 頒發的 PAS2060 碳中和認證證書,正式成為一家零碳工廠 。這些零碳園區和工廠的成功實踐,就像是一個個成功的案例,證明了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是可以共生共贏的,也讓大家看到了零碳園區的可行性和巨大潛力。

建設零碳園區難不難?
雖然零碳園區前景一片光明,但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挑戰。 技術瓶頸待突破 零碳園區的建設,需要大量先進技術來做支撐。比如說,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方面,像太陽能、風能發電,雖然這些能源很清潔,但是它們的發電效率還有提升空間,而且受天氣等自然因素影響大。
就拿太陽能來說,要是遇到陰天、雨天,發電就會受到影響。儲能技術也很關鍵,它能把多余的電能儲存起來,在能源供應不足的時候釋放使用 。可目前儲能技術存在成本高、穩定性差等問題。像常見的鋰電池儲能,成本就比較高,而且電池的使用壽命有限,還存在安全隱患。這些技術問題不解決,就會限制零碳園區的發展。

標準體系不健全
現在零碳園區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。不同地區、不同機構對于零碳園區的定義、建設要求和評價指標都存在差異。比如說,有的地方認為只要園區內部分企業實現零碳排放就算零碳園區,而有的地方則要求整個園區所有環節都要達到嚴格的零碳標準 。
這就導致許多地區對如何建設零碳園區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實施路徑,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入手,該達到什么樣的具體指標。而且,沒有統一的標準,也不利于對零碳園區進行有效的評估和監管,容易出現一些打著零碳園區旗號,實際卻沒有達到零碳標準的情況。

資金壓力較大
建設零碳園區和零碳工廠,前期需要大量的投資。一方面,要建設新能源設施,像風力發電場、太陽能電站等,這些設施的建設成本很高。另一方面,對園區內的企業進行綠色改造,引入先進的節能減排設備,也需要花費大量資金。
還有碳捕獲、碳封存等技術的應用,同樣需要巨額的投入。這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,是不小的經濟負擔。比如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園區,本來財政收入就有限,要拿出這么多資金來建設零碳園區,難度非常大。而且,零碳園區建設周期長,回報周期也長,這也讓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 。
怎么推進零碳園區建設?
加大技術研發投入
要想順利推進零碳園區建設,首先得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 。政府和企業要加大對新能源、儲能、碳捕集等技術的研發投入。比如說,在新能源方面,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,研發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板、風力發電機,提高太陽能、風能的發電效率,讓它們能發更多的電。

在儲能技術上,加大研發力度,突破現有技術瓶頸,研發出成本更低、穩定性更好的儲能設備,像新型的固態電池,要是能研發成功并廣泛應用,就能更好地儲存多余的電能 。還有碳捕集技術,通過研發更先進的碳捕集設備和工藝,把工業生產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、收集起來,進行儲存或再利用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。只有技術突破了,零碳園區建設才有堅實的技術保障 。
完善標準體系
其次,要加快制定各級零碳園區建設標準。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牽頭,組織專家、學者和企業代表,共同制定統一的零碳園區建設標準,明確碳排放核算方法和評價指標 。比如,規定一個具體的碳排放核算公式,讓所有園區在計算碳排放時都有統一的依據;制定詳細的評價指標,像能源利用效率要達到多少,可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多少等 。有了統一標準,各個地區在建設零碳園區時就有了清晰的方向,知道該怎么做,也方便對零碳園區進行評估和監管,避免出現建設不規范的情況 。

加強政策支持
最后,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。政府要加強對零碳園區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 。在財政補貼方面,設立專項補貼資金,對建設零碳園區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,比如對新建的新能源設施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,降低企業建設成本 。在稅收優惠上,對入駐零碳園區的企業,給予稅收減免,像企業所得稅可以實行 “三免兩減半” 政策,前三年免征,后兩年減半征收 ,提高企業參與零碳園區建設的積極性。
同時,還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零碳園區建設,通過 PPP(公私合營)模式,讓社會資本參與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,緩解政府和企業的資金壓力,共同推動零碳園區建設 。
零碳園區的未來充滿希望
零碳園區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。它是經濟轉型的關鍵舉措,能讓產業園區擺脫高耗能、高排放的舊模式,走向綠色、低碳、高質量發展的新道路,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。

在國際競爭中,零碳園區生產的綠色產品就像一張張 “綠色通行證”,助力我國制造業突破綠色貿易壁壘,提升國際競爭力,還能推動新興低碳產業集群的發展。從能源角度看,零碳園區有效解決了新能源生產與消納的錯位問題,促進能源革命,讓能源結構更加合理,保障能源的可持續供應。?
雖然目前零碳園區建設還面臨著技術、標準、資金等方面的挑戰,但只要我們加大技術研發投入,突破技術瓶頸;加快完善標準體系,明確建設方向;加強政策支持,吸引各方力量參與,就一定能克服困難。當越來越多的零碳園區建成,從一個個 “盆景” 連成一片片 “森林”,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必將更加青綠盎然。
未來,零碳園區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,帶動各行業朝著綠色、低碳方向轉型升級,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,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展現中國擔當,貢獻中國力量 。